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顾逸东,现任澳门赌场光电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今天,领导们把我推上了这个讲台,要我介绍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体会。我很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和鼓励,但我知道,在澳门赌场有许许多多比我做得更好更辛苦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创新工程对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大家都十分努力。可能不同的是,我所在这个科研领域——航天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同时更需要大家协同作战,团结一致,并像战场上的军队一样有严格的纪律,士官必须身先士卒,为完成国家的使命和任务,为澳门赌场的荣誉,去背水一战。也就是,我们在航天工程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与当年老一辈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很相似。
生逢其时,责任在肩
回顾载人航天工程经历的13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新时代的载人航天精神。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我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高昂的民族精神。当年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我院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听从党和祖国召唤,挑起历史赋予的重担,他们义无反顾,毅然抛家舍业,隐名埋姓,进入戈壁荒漠,风餐露宿,艰苦创业,为“两弹一星”的伟业贡献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们不少是从国外回来的,放弃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和个人学术上的发展,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今天,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的我院广大科学工作者,以富国强民、振兴中华为己任,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不计名利,顽强拼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才战胜了一切困难,才取得了成功。
在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大家都在认真思考,作为一个科技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如何体现我们的先进性。
我想,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事件,中华民族的腾飞指日可待,新的历史阶段将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这是无数革命烈士、志士仁人和前辈的理想。我国科技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不论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还是科技管理工作,都是十分光荣的。生逢其时,责任在肩,作为科技战线的共产党员,我们责无旁贷要负起振兴中国科技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工作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
科技战线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攀登科技高峰上,要体现在胸怀全局,团结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奋斗上,要体现在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努力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上。
这些是我的一点体会。所以,借此机会,我想谈一谈,我们所做的一些难以有闲暇去告诉他人、但在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事情。
应用系统在载人航天中获得成功
大家或许已经记住了这个日子——2003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之后,安全返回祖国大地,实现了国人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这一天,举国欢腾,世界震惊。但大家不会了解,新闻也不能报道,我们所从事的应用系统在SZ-5号上的一项重大应用试验任务也取得了圆满成功,使我国相关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跨越发展。
我们历经10年,与顽强拼搏共同奋斗参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上万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和领导同志们一样,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这一天,我和我的战友们,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共产党员,面对祖国,面对党旗,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
航天科技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中央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于1992年决定开展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工程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集中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大型国家系统工程之一。应用系统作为整个工程的七大系统之一,包括对地观测和地球科学、空间生命、空间材料、微重力科学、空间天文、空间环境等众多领域的28项任务,还包括飞船上和地面的应用任务技术支持系统,既体现了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又体现了空间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学科领域最多、技术最复杂的空间科学和应用系统工程。
我院在空间科技的广泛领域有较雄厚的基础和积累,使澳门赌场当之无愧地成为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的担纲者。同时,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从科学技术角度看,应用系统的185种有效载荷绝大多数在国内从来没有研制过,技术指标要求高、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多、其中重大设备技术难度更大,代表了国内最高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技术难度和风险大,空间科学实验十分复杂,且科学与工程问题交叉,要建立相当规模的天上地面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在目标和方案上,还要尽量体现国家需求与创新的有效结合。
如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采用了难度大但发展前景广阔的多元并扫方案,加大了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制难度和制冷机的要求,微波遥感器把三种我国从来没有研制过的微波遥感单元集成在一起,并采用了国外从来没有做过圆锥扫描散射计,空间光学系统采用了光学非球面技术,创造了国内空间光学系统的七个第一,使我国空间光学核心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流体物理采用的液体体系和液滴注入新方法是国外所没有的,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卷云探测器采用了我国自行发展的技术体制,精密定轨把GPS、激光测距和USB测速结合在一起,加上特殊的电离层修正方法,开创了了我国独特的低轨道飞行器精密定轨方法,等等。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应用系统共突破和掌握了7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了100多项科学应用研究,创造了一百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航天科技的特殊之处
与其他系统不同的是,每一艘飞船我们的空间应用项目和有效载荷配置完全不同,工作量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研制工作十分紧张。(这里可举例说明)
我们一个最特殊的困难就是缺少航天工程经验和重大工程实践锻炼,大多数同志熟悉实验室工作模式,工程观念和全局观念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和困难正是完成航天大系统工程最忌讳的。工程总体领导曾对我们能否担起这个责任,能否完成任务十分担心。在一次会议上,航天工程的一位负责人曾经在大会上说,“我很担心科学院在航天工程中能否干好”。这位领导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自然科学的探索,科学家往往在比较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获得灵感,因而自由自在成为习惯。但航天工程之所以像军队,是因为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必须按严格的程序、规定办事。
这里,我们也有一些教训。如在一次航天生物实验中,科学家希望了解微重力条件下蛋白质的生长情况,可他在地面的实验没有严格按航天工程程序进行,没有标明具体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的配合,结果在上天前就长出了蛋白质。只好从头再来。延误工期。
但这些年,我们成功地把航天工程“一丝不苟、分秒不差”严格要求与我院唯实求真的传统作风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良好科学作风。应用系统平等谦虚地与兄弟单位协调工作,认真细致贯彻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慎细实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对待科学技术问题老老实实,对待质量问题严格要求,对于薄弱环节认真对待,虚心学习航天工业部门和部队的经验和作风,在整个工程载人航天队伍中有口皆碑,受到工程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好评。
由于严格认真,我们搞出的产品质量好,在整船试验和发射场测试中很少出现问题,开始其他单位甚至不相信,后来才开始刮目相看。我们实事求是,虚心求教,坚持原则讲道理,从不扯皮。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我们澳门赌场的共产党员从来就有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
从1999年到2003年,陆续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应用系统的28项任务,共243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五艘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运行成功率99.58%,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取得了全部应用任务的圆满成功,并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得到了跨越发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了我国空间科技水平,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成果。应用系统建立的先进的技术支持平台将为我院进一步发展空间科学和技术长期发挥作用。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任务的实施,对推动我院相关学科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使得国家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和重视我院的综合科技优势,改变了“科学院只能搞研究,不能搞大工程”的印象,我们锻炼培养了一支熟悉航天工程研制和管理、能打硬仗的队伍,包括总体方面的队伍,为我院创新文化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增强我院在高技术和重大科学领域的竞争力,真正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重要的战略方面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知识有限 惟有勤奋
摆在我们面前是艰巨繁重的任务和重重困难。
以组织体系为例。为了创建与工程要求相适应的组织体制,院党组于1992年决定组建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积极探索大工程管理体制和方法。我于1993年中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1994年4月起,我任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在此之前我一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宇宙射线实验研究和高空科学气球的研制工作。
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领导工作对于我来讲,一方面需要实现跨度很大的学科领域和工作方法的转变,需要学习贯彻航天工程的经验和规范,还必须拿出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航天工程的每一个技术决定或决策,都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都有风险。
还是举个例子吧。有次发射前,预报观测到流星雨,但关于这个流星雨我们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万一不准确怎么办?所有发射日程都是安排好的,如果需要有变动涉及中央领导的日程安排不说,还会关联到我们的天文观测技术水平和能力,是否会成为科学笑柄。而这项工作并非系统总体组的具体工作,而是其他部门的科研人员的工作,关系到他们在国际上的声誉。思前想后,真是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上报,结果很好。而在航天工程中,比这重要得多而难以决策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每当面临困境与挑战,我总在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只能成功,必须迎难而上。我们这支队伍,应该是能负担起国家建设、科技振兴重任的“敢死队员”,应当勇于承担责任。由于应用任务涉及学科多,我自己也不很熟悉。就只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再学习。对于需要慎重考虑决策的问题和重要的文件,我只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尽可能查阅资料,仔细研究,字斟句酌。所谓“勤能补拙”,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
不瞒大家,这10年,我几乎从未在12点之前睡过觉,也曾经度过许多不眠之夜。10年来,我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虽然撰写的文件报告比过去多得多。对于我们,从来无暇考虑个人的得失和别人的评价,即使我院许多同志还不太了解做总体性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我想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来自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不能在航天领域给国家丢脸,给科学院丢脸。当然,这些年,我所做的都是份内的工作。
我们的战友战死沙场人不知
由于工程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十一年如一日顽强奋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线,许多同志连续放弃了多个节假日,连续加班,做出了许多个人的牺牲。1999年以后,工程进度更加紧张,总体部提出了“顽强拼搏、背水一战”的号召。整个系统进一步动员起来,许多同志更是日以继夜,紧张时甚至夙夜不寐。
许多人没有听说过可能只有极少人能了解知道的王兆申,他是累死在岗位上的。为了一项关键技术的攻关,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器件上天前必须连续几十小时进行实验,他昼夜守侯在实验室。本来大家发现他脸色不好时劝他回家,他没有回。当他倒在实验台旁被送往医院后,两天就过世了。大夫的解释是,他所有的脏器功能都已衰竭,无法“工作”,所有免疫系统也停止了免疫,是非常典型的“过劳死”。但这些,除了我们内部,没有人知道。
到目前,我们全系统有7位重要的科技和管理负责人由于积劳成疾,在岗位上献出了生命,他们虽然没有看到胜利的果实,但我相信他们的英灵一定会感应到中国第一个航天员那铿锵有力的太空步履。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所以,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辉煌业绩,应该归功于默默奉献了生命于一线的那些无名战士,应归功于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归功于科技界、航天界几代人的呕心沥血和不断积累,归功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承传和发扬,还有社会各界大力协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荣誉属于祖国和人民。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