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剑1日晚接受新华网专访,李剑在采访中对嫦娥二号卫星与嫦娥一号卫星测控技术进行了比较,还介绍了卫星发射中的应急措施。
李剑认为,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相比,测控技术发生了不少变化。一是直接的地月转移技术;二是100公里的月球捕获;三是近月点降低至15公里的轨道控制;四是对预选的着落区进行拍照;以及完成新的x频段体制试验等一系列技术状态变化。测控系统在这些任务中都承担了重要角色。在嫦娥二号卫星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之后,测控系统要根据预定和实际情况,控制嫦娥二号卫星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到了月球以后,要完成三次近月制动的控制,使其成为环绕月球100公里轨道运行的卫星。由于这次近月点是100公里,比嫦娥一号200公里降低了不少,因此难度和风险也就增加了。同时为了对嫦娥二期关键技术进行验证,还需完成对月球软着落的巡视勘察,这就需要把卫星的近月点降低至15公里左右,以便达到对月球着落区分辨率在1米左右的勘察。最后还要将卫星再重新控制到距离月球1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半年时间,并对它进行管理,从而获得高清晰的月球图像。分辨率达到10米 ,比嫦娥一号的120米分辨率有了不少的提高。
李剑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测控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不仅仅要完成深空探测任务,也承担了载人航天任务,明年就要实施我国的交汇对接任务。现在我们的测控网具备了对近地,中高轨,甚至月球以远的测控能力,这样的技术和能力在国际上属于领先。今后我国在天际测控技术、深空网的建设方面还将一步加大投入,为明年的交汇对接任务、以及后续的往火星等更远的地方进行深空探测的地方提供技术支持。他认为,我国的测控技术还有很广泛的发展空间。
李剑告诉记者,嫦娥二号的特点是系统比较复杂,飞行时间很长,绕月飞行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针对卫星本身需要制定非常详细的控制预案,目前针对卫星的故障预案已经多达108种,还制定了详细的协同工作流程,规定在各种情况下各系统如何协同工作,来保证卫星的工作安全。同时还开发了一套能实时对卫星状态进行诊断的卫星诊断系统,一旦卫星出现故障可以及时进行告警。
李剑介绍,应急措施除了针对卫星本身的,还有针对卫星轨道的。如果出现入轨偏差较大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轨道重构的方式使它仍然能够飞到月球去。如果在月球捕获阶段出现问题,那么可以通过滞后变轨,甚至是推迟半个月、一个月的变轨,令卫星重新被月球捕获。